发布时间:2018-12-12
韩 天 有
山西高平科兴前和煤业有限公司, 是高平市四大国有煤炭企业之一,晋城市重点扶持建设的骨干矿井,省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和现代化标准矿井。同时也是一个建矿时间不长、率先实现绿色转型的百万吨现代化新型煤炭企业。自建成投产以来,该矿就未雨绸缪,自加压力,坚持地下主业,地上副业双轮驱动,农工商贸一体化发展,不长时间走出了一条绿色转型之路,为我们资源依赖型经济如何摆脱困境闯出了一条路子,积累了一些经验。为此,笔者带着许多的疑问与好奇,走进了这座人文生态的花园式矿山——前和煤业。
不想在我驱车刚到,要见的李总已经在办公楼前等候多时,这让我一个年近退休,业已靠边的小小人物着实感动了一把,顿觉此人不简单。相互寒暄结伴而入他的办公室,一眼看到墙上挂着“做员工的后台”励志条幅,书柜里装满的各种书籍,办公桌上摞着半尺高的笔记本,就知道我采访的人是个爱学习会思考的人。茶几上摆放着半米见方的红薯盆景(单株足有30余斤)和窗外花园式矿山的环境,足以说明他们“科技兴矿,绿色转型”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我俩打开话匣子,他个把小时未提到一个“煤”字,多是如数家珍的土地流转,良心制作,科研苗圃,无菌车间,未来前景等相关内容。由此,我已从中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前和煤业,见识了一个不一般的煤炭企业带头人。
一、高看一眼,先走一步
前和煤业最早筹建于2008年,当时承载能力只有15万吨(生产能力最多也就9万多吨),于2009年乘山西资源整合政策的东风,整合为120万吨矿井,2012年5月正式投产运营,短短几年时间一举成为高平煤炭系统的一支劲旅,利税大户。与此同时,前和煤业一班人深谋远虑,自加压力,创新转型,坚持基地 农户 合作社的道路,成立了山西前和农工商集团有限公司,独辟蹊径,流转合作矿区周围三千余亩土地,建立食品原料基地。利用整合矿井旧址,建起高标准现代化食品加工生产中心,对土地、资本、科技、人才、市场、民生等生产要素进行了优化配置和有机组合,实现了农工商一体化经营、一条龙发展的互助互通互利的跨行业多赢模式。他们率先走了两步好棋,即第一步是审时度势,争得主动。在初建30万吨矿井时,就预见全省煤炭资源整合的大势,着手筹建时就充分考虑未来建设,大大预留发展空间,当次年批准整合为年产120万吨新矿时,已经打下基础就势而上,一切水到渠成。从而为他们创造比“深圳速度”还快的“前和速度”奠定了关键的一步,让一个昔日荒丘野岭、破败不堪的鸡窝矿,仅用二年时间一下变成了一个花园式的百万吨现代化矿井,引得相关部门及业内人士大为惊叹,直呼不可思议。第二步是敢闯会干,居安思危。在正值煤炭黄金十年之盛,高看多元发展一眼,先走绿色转型一步。他们敢于吃第一只螃蟹,大胆探索创新,合理流转了矿区周围村庄的数千亩土地,把当地的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盘活了整合资源时的闲散资产,把人们多年空喊“依靠地下的,发展地上的”“利用黑色的,发展绿色的”口号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在百万吨现代化矿井建成投产之日,绿色转型项目也达到了初步的发展规模。
为了走好这两步棋,他们采取了四大举措。一是科技兴矿。无论是煤炭生产主业,还是食品加工副业,都以现代科技作支撑,高科技引入,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建设,高速度投产。诸如全方位高清晰的调度监控指挥中心的建立,对稳轴流式通风机及主通风机控制台的配置,双回路供电系统项目升级改造以及提高“两率”而采用的拱底刀割煤,定做锥形滚筒增加缓冲等方法,都为企业扩产增效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二是人才强企。从人才的引进到干部的培养,从招工的关口到职工的教育,一切以人为本,思想为先。并和相关科研机构、大专院校、行业巨头强强联手合作共赢。三是安全立命。安全是煤矿生产乃至一切生产的生命线。安全大如天,没有安全谈何发展,不敬畏生命,不顾劳工死活的企业不会有很好的出路。因此,他们花在安全保障上的投资最舍得,用在安全生产上的功夫最过硬,执行安全管理的制度最严格。四是文化塑人。他们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善、勤、信、学、爱、谦、和”奉为“七字箴言”,提出建首善之矿.生态之区.幸福之家.文化之园.和谐之队.创新之人的行动口号和行为规范,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前和文化现象。
二、农工发力,文化铸魂
如今,前和煤业走到今天这一步,短期内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实属难能可贵,其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只是在现在煤炭形势跌入低谷的情况下,人们才有所醒悟和理解,似乎感到前和这一步走对了。但在当时萝卜快了不洗泥的煤炭黄金十年期,谁能想到或者谁肯愿意把赚大钱的买卖错过,去干那前景不很明朗,近期没有效益的蠢事。但李富国和其一班人不是那样想的,他们在稳定煤炭主业的同时,把转型的发力点聚焦在矿区周围的黄土地上,与其每年都要花费不少的土地塌陷赔偿款,就不如干脆把全部土地合理流转过来,通过基地 农户 合作社的形式,索性走出一条转型发展.服务社会.惠及民生.以工促农.以农兴商.工农互惠.合作共赢的创新之路。当他们的战略构想一经提出,来自社会上的冷嘲热讽,政府领导的效益之论,业内同行的不屑一顾,以及周边村户的抵触和企业内部的阻力,都足以压垮他们,打起退堂鼓。什么“这是异想天开,不务正业”,“煤矿办食品,能盈多少利?”“干黑、大、粗的手怎能揽得了精、细、严的瓷器活?”可李富国带领的一班人就是不信这个邪,明里暗地排除各种干扰和困惑,卯足了劲迈开了艰难的绿色转型之步。他们多方协调,市场调研,技术求教,全面论证,筹措资金,组织力量。
首先招兵买马,抽调骨干成立山西前和农工商集团有限公司,该集团下设晋宝绿珍餐饮、晋宝绿珍商贸,缘和文化传媒、天赐绿珍农业科技和缘和工程机械服务五大子公司,分立“十大中心”即:红薯淀粉粉条粉皮制品中心、豆制品生产中心、甘薯种苗培育中心、文化传媒中心、绿色种植中心、农机服务中心、放心早餐工程、安全餐饮工程、绿色餐饮连锁经营和餐饮人才培训基地。进而提出“两年打基础,三年上规模,五年创高效”的战略目标,全面开启了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征程。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累计投资近亿元,初步形成了从原材料选取到食品加工到市场销售为一体的全闭合产业链条,实现了农、工、商的全方位跨业经营,绿色转型产业总体格局。
其次,稳煤固基,以科技为先导,安全为保障,质效为目标,先后投入安全生产费用3000多万,用于设备购置,加强应对危急救援和最大危险源管.强化通风.治水及瓦斯治理管理,及时完成供电系统项目升级改造,重点推进“六型”班组建设,形成“三三三”九级安全隐患排查体系,积极开展“人人都是通风员”的安全教育活动,持续加大对“三违”现象的处罚力度。尤其是在煤炭形势出现持续低迷销售不畅的情况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对外拓宽销路,对内挖潜增效,积极采取以销定产,以产定掘,以“少煤”换“多块”,以“产量”换“质量”等有效措施,实现了煤炭萧条形势下的产销平衡和盈利业绩。
再次,用文化锻造企业灵魂,通过文化长廊、职工阅览室、人文书院、道德讲堂、专家讲座、模范报告、青年演讲、家人来信等多种形式以文化人、以文化心、以文铸魂。还多次开展井口送温暖、共植夫妻树、慈善一日捐、金秋助学、职工技术比武、安全知识竞赛等活动;成立“天行健”单车、羽乒、篮球、书画摄影等俱乐部;举行职工与家属共签安全责任承诺书仪式,集聚“建首善之矿、做前和好人”的正能量。与此同时,实行全员精细化管理,全矿准军事化行动,把他们崇尚的“七字箴言”已经化为饭桌不留一粒剩米,地上不见一个烟头,矿区看不到一点煤迹,矿工床铺齐整赛过军营士兵的具体行动和自觉行为。正像他们所说的“前和是一所学校,前和是一座军营,前和是一个舞台,前和是一处花园”。
三、深圳速度,精良团队
为什么前和煤业能在两年多时间白手起家建成百万吨大型矿井,又能在全面投入生产当中同步实现绿色转型。他们成功的秘诀在哪里?他们创业创新的功力在哪里?他们敢为天下先的自信和勇气在哪里?实际上从上述已经谈到的一些东西中可以找到答案。诸如整个矿区看不到一点煤炭的影子,矿工文化长廊醒目的“七字箴言”图版,职工宿舍床铺叠得齐过豆腐块,矿领导礼贤下士,在“情系矿山,心系安全”联谊会上给全体矿工及其家属端盘子等非凡举动和治矿理念就已经说明了问题。面对这样一座花园式百万吨新型矿山,可谁能知道几年前这里还是一座破败狼籍的私营小窑矿,没人会把它看在眼里。就是这样一班人,在高平市委、市政府经济发展的大盘中,于2008年开进了这块不毛之地。只是当时立项仅有30万吨,而省里煤炭资源整合的政策正在酝酿之中。面临瞬息万变的市场,如何建矿就是一个难题。李富国也是从国营老煤矿选调过来的,他接手这个烂摊子,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唯书、唯上,还是唯实、唯真”的两难选择。他心里清楚,按立项审批办事,按领导要求建设没有风险和困难,但建成马上就会落后被淘汰,且错过煤炭资源整合的良机,最终铸成历史遗憾。反之,高起点高标准建矿,超计划快节奏奠基暂时会有违规擅建之嫌,但在建过程中会赶上省政府煤炭资源整合的大趋势,融入煤炭产业革命的快车道,何去何从需做出明智的抉择。当时正赶上全国上下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热潮,什么才是科学发展?经过再三思考,负有挑战精神、开拓勇气的李富国和他的团队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后者。它力排众议,克服重重阻力,胸有成竹地拉开了创造比“深圳速度”还要快的“前和速度”的序幕。当然,他不能瞎干蛮干,拿着30万吨的批文,干着百万吨的事情,在又好又快推进矿井建设的同时,积极筹划应对全省煤炭资源整合所带来的机遇。当2009年拿到百万吨矿井建设的许可,他们的建设规模与前期设施已初步完成,所有的担心和疑虑都被快点再快点的紧迫感所代替。当他们2012年5月宣布120万吨矿井正式投产运营时,震惊了系统的领导、政府的官员和业内的同行,都觉得这简直是建设的神速,矿建的奇迹。更令人佩服的是在同一时间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绿色转型工程也紧跟其后,有了相当的骄绩,在原整合小矿的旧址上,一个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现代化食品加工企业现已诞生。他们靠的是什么?一个是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出色领班;一个为精诚团结、合力负重的精良团队;一支以文化人,特别能战斗的职工队伍。更有市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业务主管部门的直接领导,业内兄弟单位的鼎力相助,以及矿区所在乡政府和周边村庄的积极配合。他们不会忘记在苦苦征战的日日夜夜里,李富国为拓宽销路,答谢九游会体育官网登录的合作伙伴,利用节假日,走河北下山东,几千公里路,当天走连夜回的场景。在李富国回忆的创业历程中,他提的最多的不是自己,而是前和的班子成员。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白天在建设工地现场指挥,晚上在简陋的办公室开会讨论,在矿井即将投产的节骨眼上,全体矿领导及其家属大年初一在矿上现场办工带过节日,“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常有的事情。
四、顺势而为,转型强劲
“以煤为基、多元发展”“优化产业结构、转型跨越发展”是山西各级各届政要一直追寻的施政纲领和实现目标。但总是收效甚微,或是十分短命,到头来却是越调越重,越转越黑,始终没有真正意义上突破煤炭资源的魔咒,走出结构单一的怪圈。作为资源依赖型的晋城.高平区域经济也是有过而无不及,好在大家都在转型探索的路上,高平前和煤业是我们了解转型较早、走的较实的大型煤企之一。他们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能够审时度势、谋篇布局,因地制宜、顺势而为,扎扎实实干了一些事情。一是早在建矿之初就把绿色转型一并考量在内, 同步建设。在赶上煤炭黄金十年的末班车时,绿色转型项目已经打下基础,争得主动、赢得时间,当遭遇煤炭寒流来袭,这块非煤产业已经形成气候,成为煤炭断崖下滑的缓冲阀,承受灭顶打击的耐受器,为企业的健康长久发展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这是他们在创新转型路上的明智之举。二是坚持以煤为基,多元发展,重在后者。而且选择与人们息息相关的食品加工业。我们大家都知道,煤炭产业与食品加工业,前者是工业生产的粮食,后者是百姓生活的食粮。他们明白煤炭生产轻车熟路、盈利多多,长期以往是煤炭资源型城市不二的选择,但煤炭总有采完的一天,用李富国的话说:“一味躺在煤炭上,最终将死在煤炭上”。而绿色食品产业则与人类共生存同发展。只要人类存在就要吃喝拉撒。只要用良心做事,民以食为天,小产品也能做成大产业,小品牌也能做成大市场。况且土地和资本、科技的组合,农民变身为农业产业工人,都暗含着国家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大政方针,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前进方向。他们能在煤炭形势十分火爆的情况下站得高、看得远、干的实,这是居安思危.赢得主动的精明选择。三是顺应国家大的产业政策,适应当下的经济新常态发展。及时调整产业发展的重心,稳煤固基、转型强劲,打牢基础、厚积薄发。不以一时一事的成败论英雄,不以眼前的蝇头小利所左右,不以牺牲社会利益一味追逐企业利润为代价。特别是面临当前煤炭市场急转直下的困难局面,紧紧抓住全省转型综改的良好契机,以食品安全为突破口,抢抓机遇,以质取胜,服务到家,赢得市场显得尤为重要。充分发挥“一总五子十中心”搏击市场的能动作用,在基地建设、科研开发、苗木培植、产品加工、开拓市场、打造品牌等方面强力推进,实施农工商多轮驱动,实现煤炭主体华丽转身。四是用心做事,赢得未来。顺应国家生态文明、环境友好、绿色转型、低碳发展、稳速增质的经济新常态大势以及所形成的倒逼机制,抓住食品安全监管,淘汰落后产能的有利契机,迅速做大做强这块“绿色蛋糕”。
首先适应市场需求,健全和完善集团总公司下属五大子公司和与之配套的十大中心,进而实行大整合.大调度,大财务,为今后的集团化市场化运作,做好组织机构上的准备。
其次尽快实现主体工程收尾、科研机构配套,南北育苗大棚扩容,淀粉、粉条生产车间的装备和豆制品车间的试生产,争取在2015年突破红薯种植1200亩,成功培育繁殖8个试管苗品种,提供自育薯苗4000万株,并开足生产马力在2014年投石问路,试产加工红薯1895吨,生产淀粉324吨,粉条粉皮10吨的基础上再上一个新台阶。同时已具备3600吨生产能力的豆制品生产车间实现投产运行。而且公司先后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和ohsas18001职业健康管理体系认证;以“晋宝绿珍”为品牌的粉条系列产品,通过了北京五岳华夏技术中心认证,并获得有机产品认证证书。
第三,生产能力已具备,开拓市场是关键,酒好也怕巷子深。对此,他们主动出击,多管齐下,晋宝绿珍餐厅顺利进驻部分学校及企事业单位;“卷珠帘”粉艺时尚餐厅先在矿区内试营;再辐射市场,高平市首家美食坊和便民超市连锁店已经开业,第二家、第三家正在策划和筹备,让健康、放心、安全的食品走进居民的生活,摆上百姓的餐桌;“晋宝绿珍”粉条系列产品成功进驻北京全国优质农产品精品馆和成都、西安、晋城和高平的大型超市;其他农机耕作、文化传媒等相关产业也都有不凡的业绩。由此,经济转型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已初步显现,仅流转3000多亩土地,每年收获优质红薯5000多吨,亩均增收1800余元;消化和转化煤企职工500余人,吸收和解决农村闲散劳动力136名,预计项目全部达产达效,集团公司总资产将达到1.5亿元,年销售收入2.5亿元,实现利税5000万元。可以说当初制定的“两年打基础、三年上规模、五年创高效”的转型目标正在变为现实,正在走向脱胎换骨、化蛹成蝶的成功未来.
第四,面临经济新常态,前和煤业的核心团队又把眼光放在了更宽的视野,更远的未来,深谋远虑,在不久的将来待煤挖完之后的企业出路和彻头彻尾的企业转型之路。这也是他们着手当前,着眼未来的高明之处。
五、前和典范,有益启示
优化产业结构,改变“一煤独大”格局,一直是我市乃至全省资源依赖型经济的一个痛。长期以来,各级各届政府都对此付出过努力,花费过代价,成功之例有之,但总其来看大多数流于形式,空喊了口号,或为得不偿失,始终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型发展,错失多次良机,以至到如今难于吞下长期酿成的苦果,造成经济曲线的急剧下滑。坐下来冷静思考,认真研究,仔细分析,科兴集团旗下前和煤业绿色转型之路,似乎能给我们一些深刻的启示。一是转型先转人,转人先转思想。世上无论什么事,都是要人干的,干得人思想不转型,何能实现经济转型。前和人就是这么做的,干得是煤炭产业的事,念得是绿色转型的经,走得是由“黑”变“绿”的路。说白了就是有“我要转”的内生动力,而不是“要我转”的外部压力。二是脚踏实地,顺势而为,从最简单和最适合我做的事干起。他们不是好高骛远、贪大求洋 、瞎拼参观企业、乱搞面子工程,而是因地制宜把目光投在矿区周围数千亩黄色土地和富余农村劳动力上,把矿山的未来、职工的生计、周边农民的利益统统放在心上,干在手上,落在实上。三是科学谋划,坚持定力,咬定青山不放松。重点在转什么、怎样转和是否转得对、站得稳、走得远上统盘考虑,从长计议。一经确定,排除干扰,抵制诱惑。力戒冒进,节节发力,步步见效。四是做产品先做人,做人先正心。人做好了所出来的产品就不会有差错。他们明白民以食粮为天、食以安全为大、慎重选择了市场上最简单普通不过而又最难做好的事——食品加工业。实际上是做得良心、诚心、放心和自信。五是明理大势,清楚小势,懂得借势,敢于创势。紧紧抓住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和国内外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趋势,找准自己的位置,扮演合适的角色,乘上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设智慧城市、美丽乡村的强劲东风,插上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服务主导型经济腾飞的翅膀,力求把小产品做成大市场,把小食品做成大名堂。谁说“德克士”“肯德基”“可口可乐”最初不是这样得呢?
总之,前和煤业的成功转型,给我们于典型示范、深刻启示。在现场观摩、实地调研时市产促会牛迷书会长就明白指出:他们是以深刻的忧患意识,深厚的人文情怀和高远的创业创新志向在干实事、闯路子、真转型。正如前和煤业董事长李富国在年度工作报告中的所说:尽管前进的道路上会有艰难险阻,但信心贵如金、齐心可断金。只要我们上下团结、内外一心,以坚强的信念迎接挑战,以创新的精神推进改革,以扎实的工作谋取发展,以不懈的定力坚持转型,就一定能够实现前和煤业的美好未来,创造属于我们灿烂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