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六大支柱
原载:《新经济导刊》 2023第01期 作者 : 刘世锦
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培育一大批新的增长引擎,未来产业正是培育新一代增长引擎的重要抓手。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到未来产业,推动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六个方面的体制政策条件,本文称之为“六大支柱”。
现阶段我国鼓励发展的未来产业将包含许多行业,若干年后,估计有些产业发展起来了,有些产业则没发展起来。如果总结经验,各有各的原因,一个产业能取得大发展,需要一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条件,包括技术的可及性和成熟度,更多的是市场需求问题,还关系到要素组合供给能力等一系列因素。所以,要把能够发展起来的未来产业尽力发展起来,但也不要期望所有产业都发展得很好,因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同样需要发挥自身优势。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能够发展起来的产业却没有发展起来,且全球竞争力不足,那么一定存在问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从以下六个方面探讨如何促进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
no.1 促进要素流动
促进要素流动,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这一点,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人口多。但人口多并非一定能形成超大规模的市场。形成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需要发展市场经济。研究并总结中国 5g 以及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经验,可以发现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5g 成功的背后有华为,新能源汽车成功的背后有比亚迪等一系列企业。这些企业基本上都是民营企业,其中有若干个非常具有远见的企业家,比如华为的任正非、比亚迪的王传福等。如果没有这些人,没有这些企业,中国的 5g 和新能源汽车要发展起来就很难。
为什么类似的企业在这些领域能够发展起来呢?一个重要原因是行业的市场是开放的,促进了这些行业市场经济力量的成长。事实上,5g 和新能源汽车在发展初期并不顺利,5g 面对的是国外电信巨头进入中国的背景,当时国内也有几个大的电信企业,但没能发展起来,最后成功的华为在彼时还处于初创阶段。开放市场下,外资纷纷涌入,国内企业可以近距离地在竞争中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等,然后再实现超越。通信业一直是一个开放度较高的行业,支持国有、外资企业发展,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发展,最后竞争力最强的企业就可以取得成功。
新能源汽车行业也是如此。中国的传统能源汽车有一段时间发展滞后。那个时候外资可以在中国办厂,但国内民营企业却很难拿到一个牌照。外资企业能做的事情,民营企业却不能做,所以有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的传统能源汽车发展不尽如人意,且经常作为被批评的典型。相较而言,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势头强劲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市场的开放。在开放市场条件下,例如特斯拉落户上海,上海给出了相应的优惠政策。有观点认为,特斯拉进入中国对国内相关产业冲击很大。应该说,中国政府在这一问题上很有远见,特斯拉的落户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当前国内涌现出一大批新能源汽车企业,这在十年前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产业配套体系,没有零部件供给,肯定是不行的。这些和中国的市场开放有很大关系,确实需要认真总结 5g 和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成功经验。国家的资金支持等政策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开放市场,让中国有本领的企业家有机会大显身手。
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建立市场,一个是商品市场,更重要的是要素市场。未来产业下一步发展的重点,就是要素市场。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我国的商品市场已基本建立起来,而现在的要素市场,有人说只是半个要素市场,尚未完全放开,比如有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不到位的问题;不同性质的企业,获得金融支持的条件差别很大;另外,在市场准入制度方面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地方保护、限制性条款,等等。下一步,仍需把上述问题解决好,特别是要让创新的要素流动起来,这可能是未来产业能够发展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no.2 增强聚集效应
深圳在改革开放开始时只是一个小渔村,如今一跃成为国际大都市。仅从聚集效应看,深圳堪称中国最有活力的、高质量的要素聚集地。华为要发展 5g,离开深圳、粤港澳大湾区就会失去部分优势。新能源汽车也是如此。当前我国为何要推进都市圈、城市群进程,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发挥聚集效应。对此,需要强调“三个度”:一是密度,即单位平方公里聚集了多少人、聚集了多少技术和生产要素;二是频度,即要素需要流动,例如车辆流动的频率,电话和邮件使用的频率等;三是浓度,即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价值程度,如高水平人才聚集等。中国要发展未来产业,还需进一步提高聚集度。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一些城市过于拥堵。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但从发展未来产业聚集角度讲,中国现在总体上聚集的程度还不够,这也就是产业化和城市化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即通过进一步增强聚集效应来提升中国的创新和发展能力。
no.3 坚持原创驱动
对外开放以来,从引进、消化、吸收,到如今的再创新阶段,中国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已进入“无人区”(无人区的概念是任正非先生首先提出来的),技术创新需要靠自己探索。
经常听到有人说中国的原创能力不行,中国人的优势是搞应用。“应用研究强,基础研究弱”,这个模式在过去发展水平低的时候或许是可行的,而如今其不可持续性越来越突出。原因有两方面,一是部分产业存在“卡脖子”问题;二是中国在原创方面,特别是基础研发方面存在不足。单靠应用是难以跻身世界一流的,因为基础研究是“背景板”,基础背景不行,长期来看应用也难以发展到高水平。更重要的是,如果基础研发能力弱,中国要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也缺少说服力。二十大报告提到中国已经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从高标准来看,我们还需要持续提高基础研发水平,才能逐步成为前沿创新型国家。
中国要加强原创驱动,需重点关注两方面:第一,大学和科研机构要营造有利于进行源头创新、基础领域科学发现和突破的环境,形成自由探索的体制机制和文化氛围,包括学术规范,建立学术共同体规则;更重要的是,大学和科研机构要营造培养大师的环境,营造形成高水平研究成果的环境。第二,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在原创突破中的作用。需要注意技术革命的特点,过去把科研分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应用几个阶段,但近些年来出现一个新特点,就是上述几个阶段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市场竞争中所遇到的难题往往也是科学发现前沿的重大问题。所以,要根据上述新特点把产业化应用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融为一体,这也是发展未来产业需要重点关注并积极加以探索的。
no.4 提升人力资本
过去一年中国出现的一个重要变化,即人口总量已经出现负增长,这将对未来产业发展产生长远影响。最近几年的消费,已经由生存性消费更多地转向发展型消费。教育、医疗、卫生、社保、科研、住房、金融、商务服务等方面是增量比重上升最快的消费内容,而这些消费内容都在培育人力资本。这些消费与基本公共服务直接相关,如果基本公共服务不到位,将对下一步消费扩大和升级,特别是人力资本的提升产生不利影响。
从发展型消费来看,消费本身也是投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解决共同富裕的问题,根本上还是要解决不同人群在人力资本发展方面不均等的问题,重点是要加强低收入人群的人力资本投资。近三亿农民工基本公共服务不到位,对扩大消费、培育人力资本都有很大影响。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中国要成为全球性人才高地,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不仅要提升国内的人才水平,留住人才,也要吸引更多的境外人才到中国发展。
no.5 坚持韧性开放
中央特别强调,我们要“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那么,“正确的一边”是什么?面对现在风高浪急的逆全球化冲击,我们到底该怎么办?是“脱钩”还是“挂钩”?对此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要坚持全球化,坚持“挂钩”,这有利于全球发展,对中国长期发展也有好处。因此,中国不能主动“脱钩”,还要坚决反对外部势力的“脱钩断链”。中国要有对策应对外部的打压,例如应实施积极的“备胎”战略,这样一旦遇到“卡脖子”问题时,才能有所应对。一些“备胎”产业如果发展得好,将来就有可能成为具有竞争力的行业,中国芯片行业就具有这种可能性。关键问题是把国内的事情做好。与此同时,对外开放也不能放松,要增加对外开放的韧性,提高“走出去”产业的竞争力、安全性、韧性和灵活性,推动制度型开放。
no.6 数字化、绿色化转型
近几年,数字化、绿色化已成为共识,未来产业也与这“两化”密切相关。数字化、绿色化是全球性的新动能,中国和发达国家基本是同步的,且中国在部分领域还有优势。抓住机会,中国有可能形成新的产业竞争优势。5g 和新能源汽车也是数字化、绿色化领域中新的产业。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要把挑战压力转化成新的增长动力 ,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案例。另一方面,如何形成有竞争力的市场,政府更加合理有效地发挥作用,都面临着不少新的挑战,也是未来产业数字化、绿色化发展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作者系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