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与路径
原载:《新经济导刊》 2023年第03期 作者:魏际刚
产业兴则国兴,产业强则国强。产业是支撑经济增长、推进现代化、保障国家安全的核心力量,是大国竞争的根基所在。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制造大国、交通大国、物流大国、网络大国、科技大国、能源大国等,诸多产业已实现对发达国家在数量与规模上的追赶和超越。但中国还不是产业强国,在质量、效率、竞争力、品牌、前沿技术等方面尚需“二次追赶”。未来10—20年,中国产业发展仍拥有战略机遇,但也面临诸多重大挑战。如何在全球变革中加速产业强国建设步伐,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抉择。
一、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
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性、战略性、复杂性、长期性工程,需要系统、全面、协调、创新、智慧、开放、包容、绿色、集约、充满活力地推进。既要立足国情、实事求是,又要放眼全球、着眼长远;既要坚持持续动态优化、需求导向、市场与政府有机结合,又要遵循产业自身发展规律。
产业高质量发展由产业发展战略高质量、产业发展过程高质量与产业发展结果高质量三方面构成。这三方面是一个整体,彼此环环相扣,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统一于产业高质量发展。发展战略高质量为发展过程高质量指明了目标与方向,发展过程高质量是发展战略高质量的具体实施与路径选择,发展结果高质量是发展战略与发展过程高质量的具体体现。同样,发展结果又被反馈到发展战略、发展过程中。产业发展过程连接着、影响着产业发展战略目标与产业发展结果。
实践中,人们往往对产业发展目标或期望的结果设定予以更多关注,提出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高品质产品与服务、强大的创新能力与竞争力、良好的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实现新产业革命与各次产业现代化等各类目标。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结果或目标不等同于战略、路径,实现产业发展结果的高质量,既需要产业发展战略高质量来指引,也需要产业发展过程高质量来保障。
二、产业发展战略的高质量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全球格局将进入深度调整期,国际产业竞争将加剧。中国产业发展战略制定应遵循发展规律、竞争规律,灵活应对世界发展变化,牢牢把握时代发展之机,着力化解发展中的问题与风险。总体上可采取“扬长补短,攻守兼备”“稳中求进,重点突破”“虚实互动,软硬一体”“上下互济,时空优化”“互利共赢,内外统筹”等战略方针。
扬长补短,攻守兼备。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要充分发挥中国的产业优势,着力弥补发展中的短板,消除产业发展的瓶颈。有竞争力的产业在全球进行布局,缺乏竞争力的产业如幼稚性产业、对外依赖性产业、产业链薄弱环节要加强防御能力,增强供应链弹性,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稳中求进,重点突破。要保持传统产业的稳定发展,圆满完成工业2.0与工业3.0的任务。同时依托传统产业优势,加快发展新兴产业,超前部署未来产业,有序推进工业4.0等各项战略任务。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要重点突破关乎国家安全与战略能力的关键产业、关键技术、关键部件、关键基础设施的瓶颈,占据未来战略竞争制高点。
虚实互动,软硬一体。推动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实体经济与金融良性互动,推动农业、工业与服务业联动发展,推动农业、工业、服务业与信息网络深入融合,推动硬件、物理基础设施与软件、数字化基础设施等一体化发展。
上下互济,时空优化。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供应链中的供方需方、创新链中研发设计与商业化产业化等协同发展,提升产业生态创新生态的共生性、复杂性、韧性与灵活性。分产业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转型升级,统筹短期与长期发展。完善地区间分工协作网络,持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互利共赢,内外统筹。要着眼于人类文明进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国与世界的共同发展。大力增强中国的全球连接能力与流动能力,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维护全球供应链安全稳定开放,将中国与世界多数国家的生产网络、贸易网络、创新网络、物流网络、资源网络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合理布局支撑中国发展的全球网络,构建中国的全球生产贸易体系。
三、产业发展过程的高质量
产业发展过程高质量,以优化发展模式,动力与路径为主线,通过“六大导向”“八大协调”“十大路径”,根本上改变产业粗放式发展、不可持续发展、不包容发展等状况,走出条集约发展、质量发展、智慧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绿色发展之路。
1.六大导向是指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质量导向、竞争力导向、创新导向.
目标导向。以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与实现产业强国目标为指引,推进新产业革命与产业现代化进程,加速做强战略性产业与关键产业。
问题导向。必须着力解决各次产业发展中的各类问题与短板,特别是重大结构性、体制性问题。消除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需求导向。人民第一,以人为本。产业发展要紧紧围绕人民的需要,充分考虑各类人群的诉求。产业的体系、结构、布局以及产品品种、数量、品质、价格等,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维度的需求,使产业体系与各类需求相吻合,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相匹配,产业发展与
国内需求条件相适应。针对目益细分的市场,提供更加精细的产品、服务,更加系统全面的九游会体育官网登录的解决方案,以更多价值创造来适应、引导、释放需求。
质量导向。质量问题影响着人类的全部活动。质量是产业持续发展最基本的决定因素。质量问题是产业发展的中心问题之一,是社会各界所关心的一个共性问题。产品的质量水平决定着产业发展的水平。中国产业必须从提升质量上下功夫,从数量时代迈向质量时代。坚持“质量为先”,将质量突破作为中国产业由大变强的关键予以重点推进,引导产业把转型升级的立足点真正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创新导向。产业未来的竞争力取决于创新能力。为了赢得未来竞争,各次产业必须在创新、研发、关键技术等方面有重大突破,逐少进入世界领先地位。以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与竟争力的提升,充分激发产业界、科技界、教育界的创新活力,促进人民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发挥。要以新科技新理念新模式推动产品、工艺、流程、商业模式、管理、制度、服务、营销、组织、品牌等多维度多层次多领域的创新,使中国从创新追随者向创新领导者转变。
竞争力导向。以形成国家竞争优势、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领域、提高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为导向,构建有利于提升竞争力的要素与环境条件,持续提升生产率水平,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中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2.八大协调是指产业规模(增速)与产业质量相协调,产业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工业、农业、服务业相协调,产业与社会相协调,国内产业与国际产业相协调,地区产业相协调,军事产业与民用产业相协调,传统动力与新兴动力相协调。
产业规模(增速)与产业质量相协调。中国是全球第一人口大国,内需规模巨大,这就要求国内产业应具有服务超大规模市场的能力。没有量变的积累(足够的规模)就谈不上质的飞跃(发展的高质量)。要做到量中有质,质中有量,量质互动。
产业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产业发展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生态环境保护要有利于产业升级,将绿色理念导入产业链条全过程,推进产业绿色化发展,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工业、农业、服务业相协调。以新型工业化推动农村现代化,以农村现代化支撑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推动工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通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来支撑工业竞争力提升,引导和支持制造企业做强生产制造环节的同时,更多地引入服务元素,使得制造与服务彼此嵌入、交叉、渗透与赋能。
产业与社会相协调。产业发展要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如就业增加、就业人员收入水平提高、收入分配更加合理、承担相应社会责任等。社会发展能够为产业发展提供合理的人力资源规模、优化的人力资源结构、高效的人力资源流动、安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等。
国内产业与国际产业相协调。中国产业规模巨大,外溢效应明显,国际影响力强。中国应将国内产业升级与全球产业格局调整结合起来。把握全球产业格局变动趋势,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促进国际经济大循环。根据中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东道国的需求确立升级战略与对策。
国内各地区产业相协调。一方面要激发地区发展活力,充分调动地方在产业发展方面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另一方面,要保障各种要素在国土空间上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形成地区间产业优势互补、合理分工、协同发展的格局。
军事产业与民用产业相协调。强国必须强军,强军依靠强国。履行新的历史使命,军事产业需要有新的要求和更高的标准,需要从党和国家建设的全局以及现代化建设的高起点上,谋划军事产业现代化建设,提高打赢未来战争的能力。必须推动军事产业升级与民用产业升级相耦合,以民促军,寓军于民,军民融合,通力合作。
传统动力与新兴动力相协调。中国产业类型的多样性、多种生产力水平、多种发展阶段以及不同层次的需求,决定了产业发展需要“混合动力”,不能仅靠单一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或者创新驱动,不能仅靠传统产业或新兴产业,而是多种动力机制的混合。中国既要大力发展传统产业,充分发挥初级劳动力和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以及初级加工基础好的比较优势,又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实现从低科技含量向高科技含量、从低增加值向高增加值、从低生产率向高生产率的转变。
3.十大路径是指从动力结构优化、质量提升、创新驱动、新经济成长、空间优化、可持续发展、要素升级、高水平开放、体制机制保障文化赋能等多维统筹推进。
路径一:形成需求与供给良性互动的动力结构优化路径。产业发展是多种因素多重动力综合作用的结果,但需求与供给相互作用是最基础性的动力。中国产业发展要紧紧围绕人民的需要,充分考虑各类人群的诉求。产业体系、结构、布局以及产品品种、数量、品质、价格等,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维度的需求,使产业体系与各类需求相吻合,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相匹配,产业发展与国内外需求条件相适应。针对日益细分的市场,提供更加精细的产品、服务,更加系统全面的九游会体育官网登录的解决方案,以更多价值创造来适应、引导、释放需求。在国际需求不确定性加大的形势下,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提高居民收入,增加内生需求,加快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挖掘新需求,鼓励绿色消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缩小贫富差距,改善居民生活,构筑社会安全网以增强消费信心,提升隐性需求。
路径二:质量为先,走标准化、精益化、管理优化相结合的质量提升路径。。质量是产业持续发展最基本的决定因素之一。质量问题是产业发展的中心问题之一,是社会各界所关心的一个共性问题。产品与服务的质量水平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水平。中国产业必须从提升质量上下功夫,从数量时代转向质量时代。坚持质量为先,将质量突破作为产业由大变强的关键环节予以重点推进,引导产业把转型升级的立足点真正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强化标准引领,形成“底线标准、消费者满意标准、战略性标准、国家安全标准、未来标准”相统一的产业标准体系。形成以质量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构建质量与价格的科学联动反应机制。推动企业精心设计、精益生产、精细服务。健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全面质量管理水平。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制度、诚信体系建设,完善产品召回制度。
路径三:围绕科技自立自强,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发展路径。创新既是满足需求的重要手段,又是解决问题、应对挑战、提升效率和生产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改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实现从“依附跟进”到“跨越发展”、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关键举措。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构建由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流程创新、营销创新、组织创新、品牌创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仿制创新、微创新、市场开拓创新等组合式全方位创新体系。
路径四:倡导新产业、新产品、新服务、新技术、新业态为特征的新产业成长路径。大力发展下一代信息网络(如物联网、产业互联网、大数据、新计算、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高端装备(如大飞机、新能源汽车、无人自动驾驶汽车、磁悬浮铁路等)、生物科技(如基因产业、生命科学、生物疫苗等)、新材料、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氢能等)、特高压电网、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改变企业单打独斗、单一“产业”思维,转向“体系”思维,促进跨界融合,构筑产业、资本、市场、人才、平台、技术等诸多要素协同、产业与市场高效对接的新商业模式。围绕降本增效、供需对接的要求,推动数字化进程。加强应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对供应链不同环节、生产体系与组织方式、产业链条、企业与产业间合作等进行全方位赋能。加快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促进企业内的人、物、服务以及企业间、企业与用户间互联互通、线上线下融合、资源与要素协同。
路径五:深化地区、城乡、国内、国际间分工协作体系,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形成自身独特竞争优势”“畅通国内外循环”等思路,推动各地区从全球分工体系与国家发展战略角度精准定位,选择好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与优势产业,培育特色鲜明、专业化程度高、配套完善的产业集群。发达城市群着力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人口合理转移,将城市发展与产业结构布局调整结合起来,构建规模优化的城市经济,发挥城镇化在经济增长、转移劳动力、资源合理高效配置方面的重要推动力。优先发展农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村现代化。
路径六:将绿色、循环、低碳理念导人产业体系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在产业发展的规划、设计、生产、流通、交通、物流、消费、投资、运维、评价、治理、供应链等各方面体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目标,推动绿色化转型与绿色产业发展,统筹推动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发展,促使企业提供清洁环保的产品和服务,实现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减少废弃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同时保持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路径七:打造更高水平开放的全球资源配置路径。以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经略周边,布局全球。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国内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贸易创新发展,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将中国产业深植于世界的资源、生产、研发、设计、创新、贸易、流通、金融、运输、物流、营销、信息和知识等体系,从全球汲取发展能量。加强国际合作交流,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以高度开放和对外连接的国内市场,集结全球资源和要素。构建多元化国际市场,稳定扩大传统市场,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努力发展潜力市场。形成“中国与世界共同成长,中国与世界良好互动,中国发展更好惠及世界”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路径八:以要素供给升级来提高经济发展潜力的支撑路径。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相关要素支撑,这些要素包括符合时代技能要求与知识结构丰富的人力资源,先进适宜的技术装备,强大、智能、安全、绿色的物理基础设施、数字化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与社会基础设施,规模适度的多层次多渠道资本体系,相对充足的土地、矿产、能源等资源,富有效率的经济组织、科研组织等。
路径九:营造有效的体制机制保障路径。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健全和完善市场机制,建立统一的国内大市场;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制定负面清单、行业准许清单、政府权力清单和企业失信清单。企业“非禁即入”,政府“非准不可为”。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减少政府行政干预,更好地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改善企业发展环境,降低交易成本,激发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活力,全面发挥民营经济对增长的贡献;完善产业政策,从倾斜式产业政策向普适性、倾斜式有机结合转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积极的公共和社会化服务,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深化教育制度改革,放宽教育服务准入,提高劳动者素质,建立面向产业的教育、培训和人才制度。
路径十:以优秀文化提升产业发展的软实力路径。中国产业增长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的价值观。中国产业发展需要内在的文化动力支持,因此,应不断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在全社会倡导和树立“以人为本”“开放、创新”“开拓、进取”“平等、尊重”“包容、责任”“诚信、合作”“绿色、生态”等社会观、伦理观和价值观。
(作者系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副主任、研究员)